电商若不把好信用关,再盛大的狂欢也将曲终人散。解决失信困难,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尽力
现在电商“造节”忙,“双11”唱罢,“双12”登场,再过几天,圣诞、元旦“双节特惠季”也该来了。购物节连轴转,商家们变着法儿玩打折,预售、秒杀、红包满天飞。可热烈之后,依然有不少消费者吐槽称“玩不外套路”。
套路何其多!国家发改委12月19日颁布的12358价格监管平台11月剖析报告指出,11月电商购物节扎堆,网购行业价钱举报量打破历史前高,其中超过90%的举报波及虚假折扣等问题,从先提价、后降价的老手法,到虚构原价、夸张宣传、优惠违约等新名堂,商家失信现象大批存在。
令人尴尬的是,这仍是在今年国家工商总局提前约谈15家电商强调不搞价格讹诈后呈现的情况。
说到底,电商也是商,要从商,就得先立信。那些不建“信用墙”、任由卖家忽悠的电商平台,买家怎么可能一直受骗。电商若不把好信用关,再隆重的狂欢也终将曲终人散。据媒体报道,今年“双11”,不少消费者对网购优惠心存疑虑,而一些折扣真、休会好的线下商场则迎来了顾客回流。
少数电商巨头,固然已树立起各自的征信体系,但自己给本人当裁判,未免涌现监管不严、打击不力情形。
想走出这一窘境,就需要攻破各电商在信用治理上的闭环。好比,政府作为外部气力,在失信联合惩戒上有壮大的威慑力。假使电商平台与政府共享信用信息,把价格波动、商品评估、失信举报等征信数据接入政府信用监管,将有效进步卖家的失信本钱,使失信者处处受限。
我们看到,政府与企业正在尝试信用信息共享。今年“双11”后,一批电商企业在政府“信用中国”官网上晒出反炒信黑名单,从网店降级、封停到行政处分、公安立案,结合打击措施卓有效果。倘使这些举动拓展到更多互联网失信行为,定能让互联网信用环境迈上新层次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12月20日 15 版)